找到相关内容1739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永乐大钟历史成因分析

    所说:“凡发善心称赞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神僧名号者,即得种种善报,轻薄侮慢不敬不信者即得种种恶报……,所谓为善者,忠于君上,孝于父母,敬天地,奉祖宗,尊三宝,敬神明,遵王法,谨言行,爱惜物命,……如是...

    高凯军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4532655422.html
  • 释迦牟尼与早期佛教的基本理论

    不会因偶像崇拜和巫术咒语而有所改变,祭祀决不能去罪得福,婆罗门不享有不受恶报的特权。早期佛教主张自作业自受报;自己的思想行为创造自身和周围环境,一切责任和后果都由个人承担。这类思想,有时相当激烈,把对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055655773.html
  • “解脱道”与“菩萨道”

    的人也是要留意。[27]  (2)于异性中除去情欲,不生爱著。[28]  (3)于加害于我的众生,不起嗔恨。应多思惟“一把无明火,能烧功德林”;“是我先世所作之恶报,今当欢喜偿还”;“若不忍今世苦,后世...

    释厚观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151656081.html
  • 四阿含经的研究(1)

    聚弥满世间,此非为恶。于恒水南脔割众生,亦无恶报,于恒水北岸施为大会施一切众,利人等利,亦无福报」(长含沙果经)。因此,说善恶因果都为偶然论。这是排斥善恶因果的断灭论。  二、未伽梨拘舍罗(...

    力定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174456146.html
  • 慧能与“无相戒”法

    客观环境无关,而全在于个人的一念之间。“思量一切恶事即行于恶,思量一切善事便修于善行。如是一切法,尽在自性。”这样“一念恶报,千年善亡;一念善报,却千年恶灭。”在其《无相颂》中说:  迷人修福不修道,...

    无相戒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192556206.html
  • 净土思想对世界和谐的作用

    地方;二、遇事多替别人着想,不要光想着自己;三、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;钱财是身外之物,生不能带来,死不能带走,不要把它看得太重;五、一个人做好事有人知道,做坏事也有人知道,最终是善有善报,恶有恶报。...

    嘉木扬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60757040.html
  • 佛乘金刚密印观音禅论——重说《六祖坛经》(1)

    曰:迷悟为二法。汝等终日求悟,不识自性本无迷悟,骑驴找驴,盲修瞎炼,枉费工夫。   宗问:云何迷悟为二法。   能曰:一念善即是悟,一念恶即是迷。善得善果,恶招恶报。故知迷悟是为善恶之二法。   宗...

    陈 智 海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62157055.html
  • 人生指南《显密圆通是法王正道,法界梵音》(1)

    众生者,凭阴谋夺权取利者,必有恶报。  ⑤正命  指保持神圣纯洁的生命,拥有一个坦荡的人生。尘世间充满了虚伪,欺骗、敲诈、阴谋。这无异于用自己罪恶的双手,污染自己纯洁的生命。以巧取豪夺的手,必将受到...知足。为获取财物,有的人甚至不择手段,杀人害命,做出种种恶业,招来恶报。菩萨行布施度,能对治悭吝贪鄙之心,使人从悭贪恶业中解脱出来,所以说布施度悭贪。  布施有三种。第一种“财布施”得财富。所施之财分内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62357056.html
  • 建兴佛教从完备的沙弥教育做起

    无时无刻不如影随形地,要待缘现起。尤其在精勤的修学中,所谓:“道高一尺,魔高一丈”,愈是清净的心念,在不经意的失念之中,其所招感的过去恶报愈是显著,这些,都必须于修行之初,事先予以防患才可。经云:“业障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63057063.html
  • 试论“万法唯心”

    ,必定受到法律的制裁及来生的恶报。若无心作恶,虽有过失,受的惩罚也较轻;无心做的善事,道德价值也较低。所以,行为从内心引发,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。第一个阶段叫审思虑:当境界现前时,意识首先对其进行一番计...

    释慧雪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92257240.html